来源:荆楚网-农村新报
农村新报讯 随着农村经济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当前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出由小额向大额转变、由传统“三农”向“大三农”转变、由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等四大变化。 最近,笔者深入孝昌辖内多个村镇调研,发现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小额农贷中的利率高、手续繁、数额小、抵押难、成本高、保证担保难这“六道槛”对农民和信用社形成了双重制约。 笔者认为,面对农村资金需求的新变化,农信社有必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信贷支农策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农信社要更新 “三农”范围,从“大三农”角度出发,将农户贷款用途从农业生产延伸到加工业、流通业、消费等各个领域。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有保障的农村中小企业转移;做好农民“进城”金融服务,向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贷款及购房、汽车消费等贷款方向转移,切实打造出一批优质黄金客户。 其次,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便民平台。针对不同的产业资金需求情况,适当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推广农民工卡、网上银行、转账电话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推广农村金融超市 “一站式”、“保姆式”、“限时式”和“差别化”等服务,减少信贷成本;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等。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第三,创新服务产品,紧扣市场需求。农信社要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比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在不违背信贷政策、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破解林农融资难题;积极研发“快乐贷”、农村“四权”“两房”贷款、各类“保证金”贷款和权力质押贷款等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 第四,完善担保机制,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户按产业类型自愿组成 “农户信用联合体”,建立风险担保基金,鼓励各类担保公司为农户提供担保业务;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保险,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消除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 第五,优化金融环境,打造信用社会。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和行政手段,推进和完善农户、中小企业电子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建设,建立信用考评制度和资信评级信息披露、共享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增加企业的违约成本。着力打造优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